第908章 可愿当宰相
七月下旬,寿春城,郡守府,夕阳西下。
苏曜高坐大堂,隔着老远便听到袁绍的笑声遥遥传来:
“一别年余,大将军风采更胜往昔,此番平定术贼,功勋卓著,实乃朝廷之幸,天下之幸啊!”
苏曜起身相迎,一向冰冷的脸上挂起了一点笑意:“袁公谬赞了。此次若非袁公在六县死死拖住袁术主力,我也不能这么容易就把他老巢端掉啊。”
“大将军过谦了。”袁绍拱手道,“绍不过尽了绵薄之力。倒是大将军神威,一战而定淮南,实在令绍钦佩不已。”
袁绍脸上堆满笑容,心中却暗自警惕。他此次前来,除了表面上的道贺外,更想探探苏曜对自己势力的态度。
如今他虽然趁势夺取了汝南和庐江部分地区的控制,但麾下大军却遭到沉重打击,损失不小。
尤其是宝贵的战马,都被杀了个干净,除了留守南阳的300骑外,他是再也没有一点骑兵力量。
故而,不管是向朝廷求取一点部队补充也好,还是对已占领地盘的确认,他都需要苏曜点头。
于是乎,知苏曜不喜寒暄,袁绍两句话后便奉上礼单一份,言说是感谢苏曜及时救援与对自己女儿的关照。
苏曜接过礼单,扫了一眼,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列着为数不少的金银珠宝、丝绸布匹、名贵药材和荆楚名茶等物。
一眼看去,虽然不比当日袁筱语陪嫁的豪奢,但也足见袁绍用心了。
毕竟,现在的袁绍早就不如当日阔绰,据报这些礼物还大多都是他此战缴获中扣下,直接转赠给自己的。
苏曜笑呵呵的笑纳了礼物,也难得的给了袁绍多一些的热情和耐心,搀着他往府中厅堂而去,请袁绍等人落座就餐。
一边走,苏曜还一边夸赞袁筱语在府中如何贤惠懂事,深得自己喜爱。
袁绍闻言,脸上露出欣慰之色,心中却暗自盘算:看来送女儿这步棋是走对了。他顺势说道:
“小女能得大将军垂青,实乃三生有幸。只是.“
袁绍话锋一转,面露难色:
“如今南阳新定,汝南、庐江又经战乱,民生凋敝,盗匪丛生。绍虽有心保境安民,却苦于战兵损耗,粮草匮乏,不知朝廷可否.“
苏曜心知肚明,这才是袁绍又送女儿又送礼的本意。
苏曜先请袁绍落座,然后在一众官员面前举起酒杯:
“袁公放心,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臣。”
“本将军已向朝廷上表,封袁公为汝南候,加食邑五千,另拨一千五百匹战马给南阳,助当地重建骑兵。”
苏曜话音未落,堂内众人皆是一惊。
一千五百匹战马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。
即便是如今朝廷重建了并幽统治,安定了凉州,可以从马场和草原贸易中较稳定的获取马匹,但足足一千五百匹战马,也绝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。
毕竟,目前就连苏曜设置的京师十二卫,也没有做到满编满骑的程度,有着大量的缺员。
这时候,大将军竟然如此大度的给袁绍拨了一千五百骑,莫非真是被袁家的小美人迷了眼?看不出袁绍的狼子野心?
不少官员们暗暗皱眉,袁绍则是大喜过望。
这一千五百战马,对于身处中原腹地的他来说,那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!
于是他连忙起身拜谢:“多谢大将军厚赐!绍定当竭尽全力,为朝廷镇守京师门户!”
苏曜笑着将袁绍扶起,两人推杯换盏,场面一时间相当热烈。
袁绍一边拍着胸脯表示对朝廷和陛下的忠心,一边与苏曜和在座众人一起痛斥袁术的卑劣,大到他不自量力,螳臂当车,公然反叛自取灭亡,小到袁术小时候骄纵蛮横,偷鸡摸狗的种种劣迹,袁绍是如数家珍,一一道来,充分满足了现场众人的八卦欲望。
酒过三巡,见气氛到位,袁绍一边瞧着苏曜脸色,一边提出了对于汝南和扬州地区的官吏人选问题。
“大将军,如今汝南初定,太守之位空悬,庐江陆康也保境有功,高升在即,绍斗胆举荐几位贤才,以安地方”
苏曜放下酒杯,似笑非笑地看着袁绍:
“袁公有心了。不过官员任免朝廷自有其安排——汝南太守将由光禄大夫卫明出任,庐江太守则由原东海相徐璆担任。”
袁绍脸色微变,手中酒杯差点掉在地上。
这两人一个是苏曜发家前的心腹,另一个则是在黄巾之乱前就素有名望的朝廷老臣,全都跟他袁家没有一点关系!
苏曜仿佛没注意到袁绍的失态,继续道:“至于袁公麾下将士,朝廷也不会亏待。颜良、文丑两位可入京为将,接任云长的职务,分领左右骁骑卫,逢纪、陈琳等谋士也将另有任用,各有封赏。”
什么?!
听了苏曜的话,袁绍脸色突然变得惨白,额头蹭蹭冒汗。
什么叫各有封赏?这分明是要剪除他的羽翼啊!
颜良、文丑是他麾下最得力的猛将,统领着袁绍军中最精锐的步骑,逢纪、陈琳更是眼下唯二两个可为他出谋划策、掌控舆论的左膀右臂。
苏曜这轻飘飘几句话,竟要把他的核心班底拆解干净,安插进朝廷的体系中,美其名曰“另有任用”,实则不就是釜底抽薪!
这一刻,袁绍才知道苏曜为什么刚刚那么大度。
原来后面还有这等着他呢啊!
袁绍强压怒火,勉强笑道:“大将军,绍麾下将士粗鄙,恐怕.”
“袁公过谦了。”苏曜打断道,“朝廷正值用人之际,岂能让英才埋没?况且——”
苏曜突然压低声音:“袁公难道不想入朝为相吗?以袁氏声望,加上此次平叛之功,封侯拜相岂不是理所应当?”
“骠骑将军本就是重号将军,位同三公,只要袁公有意,我可上表朝廷为你再加平章政事,入朝参赞军机,辅佐君王岂不比在外领兵更显尊荣?”
“如此一来,筱语也可与父母团聚,承欢袁公膝下,以尽女儿孝心啊。”
(本章完)
七月下旬,寿春城,郡守府,夕阳西下。
苏曜高坐大堂,隔着老远便听到袁绍的笑声遥遥传来:
“一别年余,大将军风采更胜往昔,此番平定术贼,功勋卓著,实乃朝廷之幸,天下之幸啊!”
苏曜起身相迎,一向冰冷的脸上挂起了一点笑意:“袁公谬赞了。此次若非袁公在六县死死拖住袁术主力,我也不能这么容易就把他老巢端掉啊。”
“大将军过谦了。”袁绍拱手道,“绍不过尽了绵薄之力。倒是大将军神威,一战而定淮南,实在令绍钦佩不已。”
袁绍脸上堆满笑容,心中却暗自警惕。他此次前来,除了表面上的道贺外,更想探探苏曜对自己势力的态度。
如今他虽然趁势夺取了汝南和庐江部分地区的控制,但麾下大军却遭到沉重打击,损失不小。
尤其是宝贵的战马,都被杀了个干净,除了留守南阳的300骑外,他是再也没有一点骑兵力量。
故而,不管是向朝廷求取一点部队补充也好,还是对已占领地盘的确认,他都需要苏曜点头。
于是乎,知苏曜不喜寒暄,袁绍两句话后便奉上礼单一份,言说是感谢苏曜及时救援与对自己女儿的关照。
苏曜接过礼单,扫了一眼,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列着为数不少的金银珠宝、丝绸布匹、名贵药材和荆楚名茶等物。
一眼看去,虽然不比当日袁筱语陪嫁的豪奢,但也足见袁绍用心了。
毕竟,现在的袁绍早就不如当日阔绰,据报这些礼物还大多都是他此战缴获中扣下,直接转赠给自己的。
苏曜笑呵呵的笑纳了礼物,也难得的给了袁绍多一些的热情和耐心,搀着他往府中厅堂而去,请袁绍等人落座就餐。
一边走,苏曜还一边夸赞袁筱语在府中如何贤惠懂事,深得自己喜爱。
袁绍闻言,脸上露出欣慰之色,心中却暗自盘算:看来送女儿这步棋是走对了。他顺势说道:
“小女能得大将军垂青,实乃三生有幸。只是.“
袁绍话锋一转,面露难色:
“如今南阳新定,汝南、庐江又经战乱,民生凋敝,盗匪丛生。绍虽有心保境安民,却苦于战兵损耗,粮草匮乏,不知朝廷可否.“
苏曜心知肚明,这才是袁绍又送女儿又送礼的本意。
苏曜先请袁绍落座,然后在一众官员面前举起酒杯:
“袁公放心,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臣。”
“本将军已向朝廷上表,封袁公为汝南候,加食邑五千,另拨一千五百匹战马给南阳,助当地重建骑兵。”
苏曜话音未落,堂内众人皆是一惊。
一千五百匹战马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。
即便是如今朝廷重建了并幽统治,安定了凉州,可以从马场和草原贸易中较稳定的获取马匹,但足足一千五百匹战马,也绝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。
毕竟,目前就连苏曜设置的京师十二卫,也没有做到满编满骑的程度,有着大量的缺员。
这时候,大将军竟然如此大度的给袁绍拨了一千五百骑,莫非真是被袁家的小美人迷了眼?看不出袁绍的狼子野心?
不少官员们暗暗皱眉,袁绍则是大喜过望。
这一千五百战马,对于身处中原腹地的他来说,那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!
于是他连忙起身拜谢:“多谢大将军厚赐!绍定当竭尽全力,为朝廷镇守京师门户!”
苏曜笑着将袁绍扶起,两人推杯换盏,场面一时间相当热烈。
袁绍一边拍着胸脯表示对朝廷和陛下的忠心,一边与苏曜和在座众人一起痛斥袁术的卑劣,大到他不自量力,螳臂当车,公然反叛自取灭亡,小到袁术小时候骄纵蛮横,偷鸡摸狗的种种劣迹,袁绍是如数家珍,一一道来,充分满足了现场众人的八卦欲望。
酒过三巡,见气氛到位,袁绍一边瞧着苏曜脸色,一边提出了对于汝南和扬州地区的官吏人选问题。
“大将军,如今汝南初定,太守之位空悬,庐江陆康也保境有功,高升在即,绍斗胆举荐几位贤才,以安地方”
苏曜放下酒杯,似笑非笑地看着袁绍:
“袁公有心了。不过官员任免朝廷自有其安排——汝南太守将由光禄大夫卫明出任,庐江太守则由原东海相徐璆担任。”
袁绍脸色微变,手中酒杯差点掉在地上。
这两人一个是苏曜发家前的心腹,另一个则是在黄巾之乱前就素有名望的朝廷老臣,全都跟他袁家没有一点关系!
苏曜仿佛没注意到袁绍的失态,继续道:“至于袁公麾下将士,朝廷也不会亏待。颜良、文丑两位可入京为将,接任云长的职务,分领左右骁骑卫,逢纪、陈琳等谋士也将另有任用,各有封赏。”
什么?!
听了苏曜的话,袁绍脸色突然变得惨白,额头蹭蹭冒汗。
什么叫各有封赏?这分明是要剪除他的羽翼啊!
颜良、文丑是他麾下最得力的猛将,统领着袁绍军中最精锐的步骑,逢纪、陈琳更是眼下唯二两个可为他出谋划策、掌控舆论的左膀右臂。
苏曜这轻飘飘几句话,竟要把他的核心班底拆解干净,安插进朝廷的体系中,美其名曰“另有任用”,实则不就是釜底抽薪!
这一刻,袁绍才知道苏曜为什么刚刚那么大度。
原来后面还有这等着他呢啊!
袁绍强压怒火,勉强笑道:“大将军,绍麾下将士粗鄙,恐怕.”
“袁公过谦了。”苏曜打断道,“朝廷正值用人之际,岂能让英才埋没?况且——”
苏曜突然压低声音:“袁公难道不想入朝为相吗?以袁氏声望,加上此次平叛之功,封侯拜相岂不是理所应当?”
“骠骑将军本就是重号将军,位同三公,只要袁公有意,我可上表朝廷为你再加平章政事,入朝参赞军机,辅佐君王岂不比在外领兵更显尊荣?”
“如此一来,筱语也可与父母团聚,承欢袁公膝下,以尽女儿孝心啊。”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