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7章铸币税!宏伟蓝图(4k)
苏泽说的折色征税,也就是改实物税收为货币税收,大明其实早就有尝试。
比如皇帝内库征收的金银,就是折色成银子征收的。
一条鞭法,其实并不是张居正创造的,而是历朝历代大明财臣都倡议的。
但是一条鞭法也同样有局限之处,最大的问题就是银钱不通。
苏泽点头说道:
“是啊,东南多银,自然可以折色征收,但是北方连钱法都不通,那折色的善政,反而要变成进一步盘剥百姓的恶政了。”
徐渭还是不理解,他生在繁华的浙江绍兴,一直生活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,已经习惯了用钱来交易。
用征银改成征粮,这不是天大的善政吗?
徐渭一下子就想到了征银的好处,征收银钱的数量都是固定的,百姓也很容易知道税赋的具体数字,那就少了在实物粮食征收中,各级官吏胥吏盘剥百姓的环节。
什么淋尖踢斛,千古以来胥吏盘剥百姓的办法,很多都集中在征粮上。
银子不会坏,数目也是确定的,运送起来的成本也低。
相比之下,涂泽民是从基层官员升迁的,他倒是明白了苏泽的意思。
涂泽民说道:
“青藤先生,银钱不通的地区,百姓手里没有银子,那如果改征收粮食为征银,百姓竞相要将粮食变成银子,手里掌握了银子的人,就可以大肆压低价格收购粮食。”
徐渭顿时明白了,他很快明白这甚至不是恶意揣测,而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!
在银钱不通的地区搞一条鞭法,伤害的是这里最基层的百姓,豪绅反而可以通过手里的银子,以更低的价格贱卖百姓的粮食,最后逼迫交不齐税的百姓贱卖土地。
这也是张居正一条鞭法最被诟病的地方,因为一条鞭法的执行,陕西、山西、河南等地区的土地兼并加剧,而明末农民起义闹得最凶的,就是这些地区。
大明财政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死结。
不改革,地方上的贪腐,越来越高的运输成本,就可以压垮大明财政。
改革,贫银地区的一条鞭法加剧土地兼并,制造更多不稳定因素,最后流民军四起,大明一样完蛋。
而且东南地区的大量白银流入,还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,那就是东林复社等团体的兴起。
东南地区大量白银的流入,让这些地区积累大量的财富,而这笔财富掌握在东南士绅手里,必然会反过来影响政治。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东南那么多的书院,聘请名师供养读书人种子,最后这些读书人考上进士,又反过来反哺东南的书院。
苏泽以前研究明史的时候,并不认为真的有一个团结一致的“东南缙绅集团”,在操纵晚明的政治。
但是不存在一个组织严密的“东南缙绅集团”,并不代表东南缙绅就没有影响力。
因为东南缙绅也都有各自利益,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,所以不存在所谓利益一致的东林集团。
但是东南缙绅也有共同的利益,他们在朝堂中的影响力,也会促使朝廷的政策有利于他们。
涂泽民被罢官,不就是触碰到了福建海商的利益了吗?然后被言官弹劾行勘。
这样一个庞大的,拥有大量财富,掌握朝堂话语权的群体,在一昧的贪婪和短视中,侵吞了大明的元气,甚至到了南明还在内斗,最后让清军摘了桃子。
这也是苏泽前世无比惋惜痛恨的地方。
而现在,是隆庆开关的第二年。
大量白银还没有流入中国,东南地区只是文教昌盛,远达不到万历年间“天下半富”的地步。
这时候东林先生顾宪成才十八岁,连秀才都还没中。
正如苏泽在太子经筵上所说的,盛世求变,如今利益集团还没有板结,尚且还有改革变法的余地。
如果等到了利益集团真的出现,控制了从上到下的行政机构,那就算是苏泽有挂,一切也无法改变了。
以上这些,也就是苏泽穿越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。
涂泽民看向苏泽,不愧是“一疏惊天下”的苏一疏!
苏泽要在北方开关,这其中的难度之大,甚至要比自己倡导多开港口还大。
无他,对倭通商实在是太敏感了。
涂泽民隐约也明白,自己被弹劾行勘,是因为动了东南海商的利益,而苏泽倡议在北方开关,那不是要被东南海商群起攻之?
更不要说,朝廷中本来就有大量的反对开港通商的大臣。
可为什么苏泽要这么做?
北方的通航条件,其实本来就是不如南方的。
光是福建,就有泉州、福州这种天然的良港,这些都是宋代用了几百年的成熟港口。
广东也有大量的优良港口,这些港口也都在繁华的航道上。
就是往北一点,宁波和杭州,也都是成熟的良港。
而北方?
辽东的港口冬季会结冰,而且辽东的局势也不是很稳定。
那就只有登莱了。
这里确实可以作为港口,但是就为了和倭国通商,有必要吗?
苏泽自己就是苏州府人,他不提议在东南开港,却要在北方开港,这是为什么?
难道就是为了平衡南北?
那也不至于啊。
涂泽民疑惑的看向苏泽问道:
“敢问苏翰林,为什么要在北方开港?”
苏泽欣赏的看向涂泽民,能够想到这个问题,说明这位涂抚台确实很懂经济了。
苏泽示意了一下徐渭,徐渭走到厅门窗边,确认没有人偷听后,苏泽这才说道:
“苏某要在北方开港,就是想要通过贸易,将白银掌握在朝廷手里,再用这些白银铸币!”
“铸币!?”
苏泽向涂泽民问道:
“涂抚台,您在月港,没见过西夷的银币吗?”
涂泽民连连点头说道:
“见过见过,西夷的银币还算是小巧精美,月港有商人直接用他们的银币做生意。”
苏泽则说道:“在苏某看来,朝廷要疏通钱法,用铜是不可能了。”
“自宋后,天下就乏铜,如今开采铜山铸币之耗,甚至要比铸出来的币还多。”
“而我中原自古以来就缺银,所以历朝历代都没有想过铸银币。”
苏泽眼睛一亮说道:
“但是现在不同了,月港海贸流入的白银之巨,涂抚台应该是清楚的吧!如果能将这些白银都铸币,天下银钱不通的难题就解开了!”
“等天下流通银钱,再征银改粮,就能府库充足,万民得安了!”
等到苏泽说完,在场的涂泽民和徐渭都被这宏伟蓝图给说动了!
没人不知道征银改粮的好,那不是天下间的银子不够吗!
既然不够,苏泽就提出了主动在北方开港,吸收外国的白银铸造成银币!
苏泽不是要开港,而是要开矿啊!
要将港口当做矿山,吸引海外的白银铸币!
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,涂泽民仔细思考了一下,竟然还真的可行!
因为他是大明朝,少数真正见过月港涌入的大量白银的官员。
涂泽民也明白了,为什么苏泽要选择在北方开港。
因为比起南方,在北方开港,朝廷才能更好的掌控港口。
苏泽看向涂泽民,知道自己已经说动了对方。
之所以耗费口舌,是因为苏泽虽然拿出了国策,但是也需要人执行。
曾经担任过福建巡抚,又亲自主持过月港开关的涂泽民,就是天赐的人选。
而苏泽也知道,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。
隆万时期,正是整个地球上白银产量暴增的时期。
中南美洲的金矿银矿,倭国的石见银矿,这些储量巨大又容易开采的银矿同时出现,再加上航海时代初步形成的国际贸易,让整个世界上的贵金属数量都暴增。
这个暴增,甚至在欧洲出现了通货膨胀。
掌握了美洲殖民地,一艘艘宝船往本土运输金银的西班牙王国,还因此数次破产!
与此同时,这个时期的大明,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,没有之一。
大明的商品在全世界都畅销货,大明的商品只要运输出海,就有全世界的商人疯抢。
所以隆万期间,天量白银流入中国,也给张居正执行一条鞭法提供了条件。
但是张居正虽然进行了税制改革,却没有进行财政改革。
前世的苏泽,就是财政口的公务员,他深深知道,不进行财政改革的税制改革,其实不过是加强了政府的搜刮能力,到最后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。
而且张居正是一刀切的税制改革,也加速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。
而苏泽的计划,是通过白银流入这个机会,先进行一次彻底的财政改革。
铸造银币,疏通全国的货币流通,在这个基础上,再进行税制改革。
这样的改革一旦完成,就可以彻底盘活大明经济,又解决了银钱不通,商品经济发展迟滞的问题,同时也解决了实物税收过重,成本太高浪费太大的问题。
而且苏泽的计划中,还有一个藏得很深的想法。
那就是在北方开港铸币,将铸币权掌握在朝廷手里,利用铸币权去搜刮东南的白银。
这也是苏泽提出要铸造银币的原因。
南方流入的白银,都要经过铸币才能合法流通,这就是铸币税。
甚至这还是全球征税的,苏泽只要上疏,在中国贸易的船只,必须要用朝廷铸造的银元,就可以对所有的贸易对象都收一次铸币税!
当然,铸币税这个概念,对于大明疑似有些太过于先进了,苏泽也没有向在场两人解释的想法。
估计整个朝廷中,只有内阁的阁老们,才能理解到这个高度。
利用铸币税抽走东南多余的白银,再通过基础投资砸在发展不平均的地区,这就是苏泽自从穿越以来,思考出来的财政国策!
当然,这一套国策要很多步骤,其中第一步就是北方开港通商,收取白银铸币。
这一次和涂泽民的交谈,让苏泽十分的欣喜。
涂泽民有能力有经验,是执行北方开港的最好人选。
而邀请涂泽民一同上疏,自然是为了将他拉入“朋友圈”,让他成为自己执行国策的施行人,毕竟苏泽现在也不愿意离开京师前往地方任职。
涂泽民也完全被苏泽的宏伟蓝图给说动了!
北方开港,铸币银元,再征银改粮,苏泽这一套蓝图实在是太宏伟了,一举要解决困扰大明的财政和税收困境!
而仔细想想,如果苏泽的设想能完成,说不定还真的能!
因为苏泽的国策,和其他士大夫那种道德的说教完全不同,这是一条可以看见的路径,苏泽将整个道路都指明了,甚至连可行性都已经论证好了!
涂泽民的呼吸急促了起来。
他其实已经五十多岁了,之所以被行勘后在京师奔走,并不是涂泽民眷恋权位,而是他不愿意自己背负不明不白的罪名致仕。
到了他这个年龄,无非就是思量身后名罢了。
首倡开关,却最后在青史上留下行勘的污点,涂泽民不甘心。
现在苏泽的构想,如果真的完成,这可是千秋之名啊!
千秋之名,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来说,都是无法抵御的诱惑。
果不其然,涂泽民立刻说道:
“涂某愿意附署!”
苏泽连忙将涂泽民扶起来说道:
“涂抚台,苏某是没办法帮您官复原职,不过我也会在师相那边推荐您。”
涂泽民立刻明白了苏泽的意思,他当然知道苏泽的师相就是执掌吏部的高拱了。
苏泽显然是要让自己成为北方开关的执行者。
涂泽民连忙说道:
“戴罪之身,全凭苏翰林差遣。”
等到送走了苏泽,涂泽民这才冷静了下来。
等等,刚刚说了那么多,苏泽就真的能确定,能说服皇帝和阁部大臣,在北方开关吗?
涂泽民这才想起来这个严肃的问题!
自己上书开关,最后仅仅就在月港通商,这还遭遇了大量的反对声。
在北方开关,和倭国通商,这朝堂的阻力该有多大啊!
涂泽民这才反应过来,苏泽这是给自己画大饼呢!
(本章完)
苏泽说的折色征税,也就是改实物税收为货币税收,大明其实早就有尝试。
比如皇帝内库征收的金银,就是折色成银子征收的。
一条鞭法,其实并不是张居正创造的,而是历朝历代大明财臣都倡议的。
但是一条鞭法也同样有局限之处,最大的问题就是银钱不通。
苏泽点头说道:
“是啊,东南多银,自然可以折色征收,但是北方连钱法都不通,那折色的善政,反而要变成进一步盘剥百姓的恶政了。”
徐渭还是不理解,他生在繁华的浙江绍兴,一直生活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,已经习惯了用钱来交易。
用征银改成征粮,这不是天大的善政吗?
徐渭一下子就想到了征银的好处,征收银钱的数量都是固定的,百姓也很容易知道税赋的具体数字,那就少了在实物粮食征收中,各级官吏胥吏盘剥百姓的环节。
什么淋尖踢斛,千古以来胥吏盘剥百姓的办法,很多都集中在征粮上。
银子不会坏,数目也是确定的,运送起来的成本也低。
相比之下,涂泽民是从基层官员升迁的,他倒是明白了苏泽的意思。
涂泽民说道:
“青藤先生,银钱不通的地区,百姓手里没有银子,那如果改征收粮食为征银,百姓竞相要将粮食变成银子,手里掌握了银子的人,就可以大肆压低价格收购粮食。”
徐渭顿时明白了,他很快明白这甚至不是恶意揣测,而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!
在银钱不通的地区搞一条鞭法,伤害的是这里最基层的百姓,豪绅反而可以通过手里的银子,以更低的价格贱卖百姓的粮食,最后逼迫交不齐税的百姓贱卖土地。
这也是张居正一条鞭法最被诟病的地方,因为一条鞭法的执行,陕西、山西、河南等地区的土地兼并加剧,而明末农民起义闹得最凶的,就是这些地区。
大明财政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死结。
不改革,地方上的贪腐,越来越高的运输成本,就可以压垮大明财政。
改革,贫银地区的一条鞭法加剧土地兼并,制造更多不稳定因素,最后流民军四起,大明一样完蛋。
而且东南地区的大量白银流入,还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,那就是东林复社等团体的兴起。
东南地区大量白银的流入,让这些地区积累大量的财富,而这笔财富掌握在东南士绅手里,必然会反过来影响政治。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东南那么多的书院,聘请名师供养读书人种子,最后这些读书人考上进士,又反过来反哺东南的书院。
苏泽以前研究明史的时候,并不认为真的有一个团结一致的“东南缙绅集团”,在操纵晚明的政治。
但是不存在一个组织严密的“东南缙绅集团”,并不代表东南缙绅就没有影响力。
因为东南缙绅也都有各自利益,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,所以不存在所谓利益一致的东林集团。
但是东南缙绅也有共同的利益,他们在朝堂中的影响力,也会促使朝廷的政策有利于他们。
涂泽民被罢官,不就是触碰到了福建海商的利益了吗?然后被言官弹劾行勘。
这样一个庞大的,拥有大量财富,掌握朝堂话语权的群体,在一昧的贪婪和短视中,侵吞了大明的元气,甚至到了南明还在内斗,最后让清军摘了桃子。
这也是苏泽前世无比惋惜痛恨的地方。
而现在,是隆庆开关的第二年。
大量白银还没有流入中国,东南地区只是文教昌盛,远达不到万历年间“天下半富”的地步。
这时候东林先生顾宪成才十八岁,连秀才都还没中。
正如苏泽在太子经筵上所说的,盛世求变,如今利益集团还没有板结,尚且还有改革变法的余地。
如果等到了利益集团真的出现,控制了从上到下的行政机构,那就算是苏泽有挂,一切也无法改变了。
以上这些,也就是苏泽穿越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。
涂泽民看向苏泽,不愧是“一疏惊天下”的苏一疏!
苏泽要在北方开关,这其中的难度之大,甚至要比自己倡导多开港口还大。
无他,对倭通商实在是太敏感了。
涂泽民隐约也明白,自己被弹劾行勘,是因为动了东南海商的利益,而苏泽倡议在北方开关,那不是要被东南海商群起攻之?
更不要说,朝廷中本来就有大量的反对开港通商的大臣。
可为什么苏泽要这么做?
北方的通航条件,其实本来就是不如南方的。
光是福建,就有泉州、福州这种天然的良港,这些都是宋代用了几百年的成熟港口。
广东也有大量的优良港口,这些港口也都在繁华的航道上。
就是往北一点,宁波和杭州,也都是成熟的良港。
而北方?
辽东的港口冬季会结冰,而且辽东的局势也不是很稳定。
那就只有登莱了。
这里确实可以作为港口,但是就为了和倭国通商,有必要吗?
苏泽自己就是苏州府人,他不提议在东南开港,却要在北方开港,这是为什么?
难道就是为了平衡南北?
那也不至于啊。
涂泽民疑惑的看向苏泽问道:
“敢问苏翰林,为什么要在北方开港?”
苏泽欣赏的看向涂泽民,能够想到这个问题,说明这位涂抚台确实很懂经济了。
苏泽示意了一下徐渭,徐渭走到厅门窗边,确认没有人偷听后,苏泽这才说道:
“苏某要在北方开港,就是想要通过贸易,将白银掌握在朝廷手里,再用这些白银铸币!”
“铸币!?”
苏泽向涂泽民问道:
“涂抚台,您在月港,没见过西夷的银币吗?”
涂泽民连连点头说道:
“见过见过,西夷的银币还算是小巧精美,月港有商人直接用他们的银币做生意。”
苏泽则说道:“在苏某看来,朝廷要疏通钱法,用铜是不可能了。”
“自宋后,天下就乏铜,如今开采铜山铸币之耗,甚至要比铸出来的币还多。”
“而我中原自古以来就缺银,所以历朝历代都没有想过铸银币。”
苏泽眼睛一亮说道:
“但是现在不同了,月港海贸流入的白银之巨,涂抚台应该是清楚的吧!如果能将这些白银都铸币,天下银钱不通的难题就解开了!”
“等天下流通银钱,再征银改粮,就能府库充足,万民得安了!”
等到苏泽说完,在场的涂泽民和徐渭都被这宏伟蓝图给说动了!
没人不知道征银改粮的好,那不是天下间的银子不够吗!
既然不够,苏泽就提出了主动在北方开港,吸收外国的白银铸造成银币!
苏泽不是要开港,而是要开矿啊!
要将港口当做矿山,吸引海外的白银铸币!
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,涂泽民仔细思考了一下,竟然还真的可行!
因为他是大明朝,少数真正见过月港涌入的大量白银的官员。
涂泽民也明白了,为什么苏泽要选择在北方开港。
因为比起南方,在北方开港,朝廷才能更好的掌控港口。
苏泽看向涂泽民,知道自己已经说动了对方。
之所以耗费口舌,是因为苏泽虽然拿出了国策,但是也需要人执行。
曾经担任过福建巡抚,又亲自主持过月港开关的涂泽民,就是天赐的人选。
而苏泽也知道,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。
隆万时期,正是整个地球上白银产量暴增的时期。
中南美洲的金矿银矿,倭国的石见银矿,这些储量巨大又容易开采的银矿同时出现,再加上航海时代初步形成的国际贸易,让整个世界上的贵金属数量都暴增。
这个暴增,甚至在欧洲出现了通货膨胀。
掌握了美洲殖民地,一艘艘宝船往本土运输金银的西班牙王国,还因此数次破产!
与此同时,这个时期的大明,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,没有之一。
大明的商品在全世界都畅销货,大明的商品只要运输出海,就有全世界的商人疯抢。
所以隆万期间,天量白银流入中国,也给张居正执行一条鞭法提供了条件。
但是张居正虽然进行了税制改革,却没有进行财政改革。
前世的苏泽,就是财政口的公务员,他深深知道,不进行财政改革的税制改革,其实不过是加强了政府的搜刮能力,到最后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。
而且张居正是一刀切的税制改革,也加速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。
而苏泽的计划,是通过白银流入这个机会,先进行一次彻底的财政改革。
铸造银币,疏通全国的货币流通,在这个基础上,再进行税制改革。
这样的改革一旦完成,就可以彻底盘活大明经济,又解决了银钱不通,商品经济发展迟滞的问题,同时也解决了实物税收过重,成本太高浪费太大的问题。
而且苏泽的计划中,还有一个藏得很深的想法。
那就是在北方开港铸币,将铸币权掌握在朝廷手里,利用铸币权去搜刮东南的白银。
这也是苏泽提出要铸造银币的原因。
南方流入的白银,都要经过铸币才能合法流通,这就是铸币税。
甚至这还是全球征税的,苏泽只要上疏,在中国贸易的船只,必须要用朝廷铸造的银元,就可以对所有的贸易对象都收一次铸币税!
当然,铸币税这个概念,对于大明疑似有些太过于先进了,苏泽也没有向在场两人解释的想法。
估计整个朝廷中,只有内阁的阁老们,才能理解到这个高度。
利用铸币税抽走东南多余的白银,再通过基础投资砸在发展不平均的地区,这就是苏泽自从穿越以来,思考出来的财政国策!
当然,这一套国策要很多步骤,其中第一步就是北方开港通商,收取白银铸币。
这一次和涂泽民的交谈,让苏泽十分的欣喜。
涂泽民有能力有经验,是执行北方开港的最好人选。
而邀请涂泽民一同上疏,自然是为了将他拉入“朋友圈”,让他成为自己执行国策的施行人,毕竟苏泽现在也不愿意离开京师前往地方任职。
涂泽民也完全被苏泽的宏伟蓝图给说动了!
北方开港,铸币银元,再征银改粮,苏泽这一套蓝图实在是太宏伟了,一举要解决困扰大明的财政和税收困境!
而仔细想想,如果苏泽的设想能完成,说不定还真的能!
因为苏泽的国策,和其他士大夫那种道德的说教完全不同,这是一条可以看见的路径,苏泽将整个道路都指明了,甚至连可行性都已经论证好了!
涂泽民的呼吸急促了起来。
他其实已经五十多岁了,之所以被行勘后在京师奔走,并不是涂泽民眷恋权位,而是他不愿意自己背负不明不白的罪名致仕。
到了他这个年龄,无非就是思量身后名罢了。
首倡开关,却最后在青史上留下行勘的污点,涂泽民不甘心。
现在苏泽的构想,如果真的完成,这可是千秋之名啊!
千秋之名,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来说,都是无法抵御的诱惑。
果不其然,涂泽民立刻说道:
“涂某愿意附署!”
苏泽连忙将涂泽民扶起来说道:
“涂抚台,苏某是没办法帮您官复原职,不过我也会在师相那边推荐您。”
涂泽民立刻明白了苏泽的意思,他当然知道苏泽的师相就是执掌吏部的高拱了。
苏泽显然是要让自己成为北方开关的执行者。
涂泽民连忙说道:
“戴罪之身,全凭苏翰林差遣。”
等到送走了苏泽,涂泽民这才冷静了下来。
等等,刚刚说了那么多,苏泽就真的能确定,能说服皇帝和阁部大臣,在北方开关吗?
涂泽民这才想起来这个严肃的问题!
自己上书开关,最后仅仅就在月港通商,这还遭遇了大量的反对声。
在北方开关,和倭国通商,这朝堂的阻力该有多大啊!
涂泽民这才反应过来,苏泽这是给自己画大饼呢!
(本章完)